业务范围Position

你的位置:沐鸣娱乐 > 业务范围 > 董其昌59岁写的行书《论书》册,说出了学习书法的精髓

董其昌59岁写的行书《论书》册,说出了学习书法的精髓

发布日期:2024-07-11 20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77

在书法史上,董其昌无疑是一位承前启后、影响深远的大师。他的书法不仅技艺精湛,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。通过解析董其昌的一篇重要书论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法观念,以及他对前人书法的独到见解。

这篇书论作于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,此时董其昌已五十九岁,距离他辞去湖广提学副使的官职已近七年。在这段游历江南的日子里,董其昌以羊毛画笔书成此册,其中论及书理、品评书迹、评鉴书家,更收录了他以楞严八还义喻书法的精彩理论。

董其昌行书《论书》册,册页十四开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
他的行书风格独特,他的字形偏扁,结体宽绰,气息雅致,用笔灵活,点画圆润,线条流畅自然,字与字之间、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,通篇神韵生动。他的用墨也非常讲究,以淡墨为主,浓墨为辅,墨色丰富,变化多端,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致。

董其昌开篇便提及宋高宗赐给太子兰亭帖的手敕,指出当时皇帝学习书法的热情竟至与寒士争功力的地步。这一典故不仅揭示了书法在宋代皇室中的重要地位,也间接反映了董其昌对书法学习的严谨态度。他进一步提到赵孟頫最初师法宋高宗的书法,以及市面上流传的马远、夏圭画作中多有宋高宗的题字,这些都证明了宋高宗在书法上的深厚造诣和对后世的影响。

接着,董其昌引用了“那吒拆肉还父,拆骨还母,须有父母未生前身,始得楞严八还之义”的佛家典故,来阐述书法学习的真谛。他认为,学习书法如果只是模仿王羲之、王献之等大家的皮毛,就如同还债已经还尽,无法开掘出无尽的宝藏。真正的书法学习,应该深入到王羲之的灵动和王献之的俊逸这些难以描绘的精髓之中,这才是所谓的“不还者”,即书法学习的真正自我。

董其昌对官帖的评价也颇具独到之处。他认为官帖十卷犹如一大藏经,是如来的禅,而非祖师的禅。他更推崇杨凝式的帖,认为那才是得到了祖师的意趣。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书法传统的深刻理解,也显示了他对书法创新的独到见解。他认为宋时的四家(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)就是从这里发扬光大,进一步证明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广阔视野。

在评论具体书家时,董其昌也显示了他的犀利眼光和深刻见解。他嘲讽章子厚每天临摹兰亭帖却不得要领,指出其书法一定不会高明。这一评论不仅是对章子厚个人的评价,更是对书法学习方法的深刻反思。他认为学书法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,而不是在前人的脚下盘旋。

对于米芾,董其昌既赞赏其书法的艳丽姿态,又指出这是其短处。他认为米芾的书法除了艳丽姿态之外,还缺乏更深的内涵。而对于黄庭坚,董其昌则认为其书法因人品高而得名,但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功力,只是有质朴的意味在。这些评价都显示了董其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。

在谈到苏轼时,董其昌指出其书法有偃笔的弊病,但同时也赞赏其秀美的姿色。他认为苏轼的书法就像九华山一样秀美无双。而对于蔡君谟,董其昌则赞赏其学颜鲁公书法的相似度,但同时也指出其无法学到颜鲁公某些笔法的不足。他认为蔡君谟比起苏轼、黄庭坚来更为心细,但苏轼、黄庭坚则以气自豪,海内尊尚,只是不能深入王羲之的书法堂奥。

董其昌还与山东邢太仆子愿论书法,认为王羲之之后只有赵孟頫直接接续了正宗。但他也指出赵孟頫的书法学习颇受法度束缚,因此有王羲之和赵孟頫并推之论。他听说赵孟頫模拟米芾的书法补写《壮怀赋》时几度不像,掷笔叹息今人不如古人远矣。这一故事不仅揭示了赵孟頫的书法追求,也反映了董其昌对书法学习的深刻思考。

最后,董其昌谈到了自己所藏的名迹和法帖。他以怀仁集王羲之字的《圣教序》为最佳,其次是褚遂良临摹的《禊帖》。他还特别提到了唐太宗的敕文几十个字,认为其用墨豪放取势可以推想笔意。这些评价都显示了董其昌对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。



Powered by 沐鸣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